焦扬代表学校接受了毕业生的礼物,并亲手为毕业生代表佩戴相辉校友纪念章,表达母校对2018届毕业生的殷切期望和亲切祝福。
于学军表示,华山医院西院是委市共建领域的新探索、新尝试、新成果,也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再配置、再整合,希望华山医院西院能够坚持高立意、高起点,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,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。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,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,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宗明,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,国家卫健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于学军,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黄红、主任邬惊雷,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、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,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平,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会长张浩亮,上海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,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小萍、院长丁强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顾玉东和周良辅等参加试运行启动仪式。
核定床位800张,建筑面积12.8万平方米,拥有一流的设施设备,以及一批具有优良传统和雄厚实力的附属华山医院优势学科,神经外科、神经内科、皮肤科、康复医学科、中西医结合科、感染科、抗生素研究所、医学影像科(放射科)等8个科室先期入驻,其诊疗水平、学术影响力和专科实力均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。为方便患者择医就诊,届时将全部采用网上预约制。6月8日,刚刚度过建校113周年生日的复旦大学,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再添强力。同时,附属华山医院、闵行区政府、中国铁路上海局、申通地铁战略合作也在华山医院西院正式启动,四方将在此共同努力打造服务上海、服务长三角、服务全国的桥头堡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,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,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宗明,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,国家卫健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于学军,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黄红、主任邬惊雷,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、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,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平,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会长张浩亮,上海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,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小萍、院长丁强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顾玉东和周良辅等参加试运行启动仪式。
为方便患者择医就诊,届时将全部采用网上预约制。核定床位800张,建筑面积12.8万平方米,拥有一流的设施设备,以及一批具有优良传统和雄厚实力的附属华山医院优势学科,神经外科、神经内科、皮肤科、康复医学科、中西医结合科、感染科、抗生素研究所、医学影像科(放射科)等8个科室先期入驻,其诊疗水平、学术影响力和专科实力均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。这里复原了陈望道的书房,主要介绍陈望道的生平事迹,并展示部分名人档案。
1920年春,陈望道在老家柴房苦译《共产党宣言》,曾将墨水误作红糖,吃下母亲送来的粽子。此次,这些珍贵内容中的不少都将如数展出,包括且不限于陈望道1920年完成《共产党宣言》翻译后到复旦任教时的工作照、1963年在复旦集全校之力倡导学风的报道、手札剪报、在校报上发表的文章《复旦十年》、在北碚创立新闻系给新闻馆奠基时的合影等。整片空间和陈望道与他所勾连起的故事,早已成为一种集体记忆铸就的底蕴。据复旦大学档案馆负责人介绍,修缮后的旧居二层集中布置了主题为千秋巨笔·一代宗师的展览。
在陈望道之子、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陈振新发表于《解放日报》的署名文章《复旦人的百年记忆:国福路51号》中,这段轶事被记录下来。据现有研究,后者便应是陈望道作为中文翻译依据的底本。
温馨祥和的姜黄底色,分布有致的墨绿窗框……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在绿树环绕中面目一新。预约热线:021-65642527每周一、三、五接受预约,9:00-11:30,13:30-16:00。在中国语言学领域,曾出版《修辞学发凡》《文法简论》等著作的陈望道堪为大家,而在其建议下建起的这个语言研究室,也不负所托,成为了今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前身,为复旦大学的语言学发展,和陈望道自身的学术事业,提供了宽松有序的研究氛围。解放前后,他于复旦任职的总时间近50年,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,这所巍巍学府留下了他丰富的历史资料。
最初,学校本想将整幢楼让予望老住,高风亮节的他却执意谦让。谨此呈现,让历史可凝聚,让建筑可阅读,让信仰可升华。国福路51号,总面积大约为300多平方米,大大小小的用房有十间之多,当时只有三口之家的陈望道,左想右想也不愿迁入这一新居。陈望道曾发出呼声:唯‘爱乃是真的‘人伦之始,需将以人为本同时作为治学与为人之道。
后来经学校再三说明并答应将校内的语法、逻辑、修辞研究室迁至国福路5l号底层,问题才得到解决。据悉,为祝贺宣言中译,信仰之源开展,并共同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,5月5日至5月14日,北京红展马克思文献珍藏馆的全球2200种中外版《共产党宣言》上海首展还将在复旦大学博物馆(蔡冠深人文馆)与宣言中译,信仰之源共同联展,以113种文字2200多种版本,呈现《共产党宣言》在世界各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影响力。
未预约的参观者需要排队等候,根据展馆内人流量和接待能力,由工作人员现场安排进馆。他笃志专注的学术风姿和坚定不移的信仰追求,在一方方浮雕、一件件展品间展露无遗:革命时代,他不惧威胁,团结各方力量驱除黑暗,迎接光明。
我们以‘信仰之源为主题将陈望道故居打造成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,使之不仅成为复旦党史、校史的教育基地,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红色地标。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的渊源,他引以《共产党宣言》翻译依据的日译全文,他留下关于翻译的自述文字,他于1920年出版的首版中译本,还有他就着墨水吃下粽子的经典故事真理的味道……穿越近40年时光,在这方刻着历史印记的天地,真理和信仰的力量恒在,先辈的故事弥新据复旦大学档案馆负责人介绍,修缮后的旧居二层集中布置了主题为千秋巨笔·一代宗师的展览。身为校长,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付之于学风与校风建设,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真精神为核心,以学科设置的科学体系化为依归,以建设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大学为目标,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,诠释信仰之源的内涵与力量……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,陈望道始终秉持赤子之心,为党和人民尽心尽力。该项目基建部门负责人路坦表示:旧居的修缮方案经过了文物部门和专家的严格评审,连一扇腐朽破损的木门被更换成新门后,都要特地对新门进行做旧处理,以便于增强参观者的历史代入感。此外,陈望道的社会履职和复旦印记也再现于部分展品之中,包括了两枚001号校徽。
解放前后,他于复旦任职的总时间近50年,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,这所巍巍学府留下了他丰富的历史资料。序厅里,陈望道1920年翻译的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首译本浮雕静静陈列,与一件中央编译局赠送,由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全文排列而成的马恩浮雕宣传品相映成趣。
这则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故事名叫真理的味道,而它也在展厅中不断播放。几张书桌上,还堆放着普通话推广方案,《辞海》定审稿,校长室的行政公报。
预约热线:021-65642527每周一、三、五接受预约,9:00-11:30,13:30-16:00。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的渊源,他引以《共产党宣言》翻译依据的日译全文,他留下关于翻译的自述文字,他于1920年出版的首版中译本,还有他就着墨水吃下粽子的经典故事真理的味道……穿越近40年时光,在这方刻着历史印记的天地,真理和信仰的力量恒在,先辈的故事弥新。
三层则是展览的珍档展厅,将展示陈望道的藏书、手札及百年诞辰时的名家题字。二层的书房复原厅里端坐着望老蜡像,他仍然笔耕不辍,亦如生前常有的状态。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,上海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,在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关心下,如今,这幢建筑的一层是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的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。在中国语言学领域,曾出版《修辞学发凡》《文法简论》等著作的陈望道堪为大家,而在其建议下建起的这个语言研究室,也不负所托,成为了今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前身,为复旦大学的语言学发展,和陈望道自身的学术事业,提供了宽松有序的研究氛围。
据悉,为祝贺宣言中译,信仰之源开展,并共同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,5月5日至5月14日,北京红展马克思文献珍藏馆的全球2200种中外版《共产党宣言》上海首展还将在复旦大学博物馆(蔡冠深人文馆)与宣言中译,信仰之源共同联展,以113种文字2200多种版本,呈现《共产党宣言》在世界各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影响力。最初,学校本想将整幢楼让予望老住,高风亮节的他却执意谦让。
我们以‘信仰之源为主题将陈望道故居打造成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,使之不仅成为复旦党史、校史的教育基地,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红色地标。这里不仅展示了1920年出版的首版陈望道中译本,再现了承印首版《共产党宣言》中译本的又新印刷所,还专门辟设版本厅,用以安置从坊间搜罗的部分宣言版本。
谨此呈现,让历史可凝聚,让建筑可阅读,让信仰可升华。我信仰马克思主义……活着一天,就要为党工作一天。
此次修缮与设展正契合陈望道的爱人之心。爱人之心在这里延续小楼的西北角的旧居车库,改建为车库影院,播映《大师陈望道》和《信仰之源》。正式步入宣言展厅,还能看到望老曾使用过的桌椅、柜子。陈望道这样说,也这样做。
讲解服务:展馆为预约的团体参观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。预约参观:受展馆空间限制,每批入馆参观人数不大于10人。
陈望道是复旦校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。在陈望道之子、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陈振新发表于《解放日报》的署名文章《复旦人的百年记忆:国福路51号》中,这段轶事被记录下来。
其中,就包括1918年的珍贵德语版本,和刊载了幸德秋水《共产党宣言》日译全文的图书《社会主义研究》。这里长设宣言中译·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,系统展示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的诞生、传播、翻译、版本,及其对中国革命和革命者的巨大影响。